本文作者:author

深度揭秘:世界银行扶贫项目,芒果飘香背后藏着多少秘密?

深度揭秘:世界银行扶贫项目,芒果飘香背后藏着多少秘密?摘要: 芒果飘香背后的“国际援助”:一场精心策划的扶贫神话?近日,官方媒体又开始吹嘘广西田东县祥周镇联合村百响屯的芒果产业了,一片歌舞升平。报道称,在世界银行“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...
深度揭秘:世界银行扶贫项目,芒果飘香背后藏着多少秘密?

芒果飘香背后的“国际援助”:一场精心策划的扶贫神话?

近日,官方媒体又开始吹嘘广西田东县祥周镇联合村百响屯的芒果产业了,一片歌舞升平。报道称,在世界银行“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”的加持下,这里的芒果产业实现了“质”的飞跃,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。但仔细琢磨,这真的是一幅完美的扶贫画卷吗?还是说,这只是一场由国际资本精心包装的“扶贫神话”?

田东芒果:数字背后的真实故事

报道中提到,田东县联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芒果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,每年线上销售芒果30多万斤。数字听起来很漂亮,但别忘了,这是集中了多少农民的土地才实现的规模?这些农民真的自愿加入合作社吗?他们的土地租金是否合理?

更关键的是,30多万斤的销量,有多少是通过线上渠道实现的?所谓的“线上销售”,是不是只是一个幌子,最终还是依靠传统的线下渠道?如果是这样,那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口号,岂不是一句空话?

最令人怀疑的是,合作社获得的420万元项目资助,真的全部用在了芒果产业上吗?有没有被挪用、贪污的情况?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,是否公开透明?如果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,那么这笔钱的去向,就永远是一个谜。

合作社模式:是致富金钥匙,还是新时代的‘大锅饭’?

报道中,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塑造成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,这种集体经济模式,很容易沦为新时代的“大锅饭”。表面上,大家抱团取暖,共同发展;实际上,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,很容易出现效率低下、分配不公等问题。

外资涌入:谁是真正的受益者?

世界银行的资金注入,无疑给这些合作社带来了发展的机会。但是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外资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。他们看中的,是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。在合作的过程中,农民是否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?他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?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 привлечь 外资,可能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,甚至不惜损害农民的利益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最终只会让农民成为牺牲品。

仙旺合作社的分红“神话”:可持续性存疑

报道中提到,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六说村的仙旺合作社,在获得世行片区项目300万元扶持资金后,实现了连续4年分红,累计分红金额超过10万元。这听起来确实很诱人。但是,这种分红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

要知道,合作社的盈利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行项目的扶持。一旦项目结束,资金链断裂,合作社是否还能维持下去?更何况,养殖业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很大。如果猪肉价格下跌,合作社的收益必然会受到影响。到时候,分红还能否继续?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绿色循环农业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
平果市果化镇布荣村的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”听起来很美好:牧草种植—牧草加工—肉牛养殖—有机肥加工—有机肥还田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。然而,这种模式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完美吗?还是说,这只是一个为了迎合政策而打造的“样板工程”?

平果布荣村的“绿色”样本:一场豪赌?

在人均耕地不足0.5亩的大石山区,发展肉牛养殖,本身就是一场豪赌。牧草种植需要土地,肉牛养殖需要饲料,有机肥还田也需要土地。在土地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,这种“绿色循环”真的能够实现吗?

更何况,肉牛养殖的成本很高,风险也很大。一旦发生疫情,或者市场行情不好,合作社很可能会血本无归。到时候,农民的损失谁来承担?

龙头企业的“底价保障”:谁来保障农民的利益?

报道中提到,广西鲜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与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签订“底价保障、市价保收”的合作协议。这种模式看似对农民有利,但实际上,农民的议价能力很弱,很容易被企业压榨。

所谓的“底价保障”,很可能只是一个很低的價格。一旦市场行情好,企业可以按照市价收购;一旦市场行情不好,企业就按照底价收购。无论如何,企业都稳赚不赔,而农民的利益却难以得到保障。谁来监督这些企业是否真的按照市场价格收购?谁来保证“底价”的合理性?

次品芒果变“黄金果”:资源利用,还是价值压榨?

将那些个头偏小、表皮带有黑点的“次品芒果”变废为宝,加工成果汁,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创意。既解决了次品芒果的销路问题,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。但仔细想想,这真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?还是说,这只是对农民的又一次价值压榨?

世行片区项目:一笔糊涂账?

表面上看,世行片区项目资助了广西10个项目县的12家企业,带动了336个关联合作社和村集体约10万户农户发展地方特色产业,成绩斐然。但仔细分析,这笔钱真的用到了刀刃上吗?

首先,这些资金的使用是否公开透明?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?公众是否有权了解这些资金的详细去向?

其次,这些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?是否过于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?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,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?

更重要的是,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评估?仅仅依靠产量、销量等数字,真的能够反映出扶贫的真实效果吗?那些数字背后,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无奈?恐怕只有那些真正生活在底层的农民,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